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中国当代名中医——韩世圣

中国当代名中医——韩世圣

韩世圣,男, 1952年生,江西分宜人,汉族,九代中医世家传承医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国家执业医师、主任中医师、高级康复治疗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医学家。

16岁开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从事本专业50多年,能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某些顽疾、疑难杂症有一定经验。

主要擅长各种慢性疼痛、肿瘤、瘫痪。内科“各类杂病”、妇科“经带孕产”、儿科“痘麻惊疳”、外科“痈疽疮疡”,在辩证论治,选方用药,证因脉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辩证思维模式及诊疗辩治体系。如辩证抓“证中证”,论治施“法中法”,选方择“方中方”,诊脉定“脉中脉”等。

2011年4月经国家相关部委等国家医疗机构审核,获得“中国中医名医”称号。2013年经相关部委审核取得国医授徒资格。批准为国医传承人开展授徒工作,联合颁发“国家名医授徒证”。2014年经三审评议审核评上“国医大师”。二部一局发证,官方媒体公布。荣获国家级授予大奖多项,获得亚太国际传统医学五星级杰出“名医”称号,世界华人诺贝尔医学贡献奖,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时代楷模”,全国名中医“中医药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医药传承千禧杯金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荣誉和中华国医“五一特级劳动英模” 勋章。评上“中国十大国医楷模”,“中国国医之星”称号。当选为香港国际中医人才研究会“国际中医大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健康中国梦——健康大使。获得国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医疗领域突出贡献专家”。

2011年成为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主任委员,同年任命为“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特色疗法推广工作站”主任。

2012年2月应邀担任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中华名医理事会副会长。2015年评为中华国医导师。

2013年8月被评为“绿色中国——美丽健康大使”。

2012至2015年特邀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届共和国经济建设人物暨科技创新峰会”并荣获科技建设“创新专家”称号,颁发证书和纪念金鼎。授予其单位为“全国医德标兵建设先进诊所”。全国医药科技创新示范单位,“中国民间中医疗法临床示范基地”。获得国家批准成立“江西省分宜县国医堂”,同时授予为国家疑难病定点研究单位。任命为“国医推广大使”,“国家疑难病研究课题组江西省组长”。

2016年3月被国家评选为“全国诚信医疗单位”。同年5月【中医诊法(韩氏传统疗法)中华国医一代宗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大师授徒基地”,全国中医大师传承中心。下达公文挂匾,颁发证书授权书。

现为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国医大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专家,中国十大德医双馨医学家。全国名中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全国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专业副主任委员。中科清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咨询开发部专家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兴康民医学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终身副理事长。获得国家审核任命为“一代宗师,中医学泰斗”称号。

主编专著2部,常务主编8部,参编专著12部,入编大典20余部,发表医学论文50多篇。均在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获取证书多项。早年曾参加以地区行署卫生局组织的卫生工作宣讲团赴各地宣讲。多次评为县、市、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出席会议并获奖,几次参加全省、全国卫生工作会。受到中央党政领导的接见。

论《五辨观》是中医临证完整的辨治体系    韩世圣  江西省分宜县国医堂

辩证为中医诊断疾病、论治处方之核心。这其中,“辨”字又为关键之所在,若要领悟“辨”字的真正内涵或是临床熟练运用“辨”法来提高疗效,需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会和总结,并在传统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方能有所发挥。

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临证五辨观点”即“辨脉识证、辨病识疾、辩证立法、辩症处方、辨药择优”,就是强调了继承发展中医的“辩证论治”。

为提高疗效,必须提倡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充分应用现代医学诊断与实验室的技术与“辨脉、辨病、辩证、辨药”临证时灵活结合,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积极整合中、西医可用之术,在“辨”字上下功夫钻研,这样才能发扬中医优势,与时俱进,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作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不断提高中医疗效,现将其“临证五辨观点”在临床具体运用和思路介绍如下:

1、辨脉识证

辨脉:

辨脉《古今医案》提出:“脉为医之关键。”那么,何为脉诊呢?脉诊是中医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是根据脉象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辩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因中医历代经典著作无不重视脉诊,《黄帝内经》中专论脉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难经》论脉者占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即依据脉之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治法依据病机而立,方药依据治法而出,形成完整的以脉为中心的辩证论治体系,第一步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识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因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医脉诊,首先是为了探寻病机,而非症状,中医是通过病机来推断症状。

很多疾病的性质、吉凶顺逆皆以脉断。比如在临床见到尺脉虚的患者,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肾精不足,病人应当出现腰酸耳鸣等症状,应当治以补肾益精,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状,大致相当于西医“胃炎”的症状,某些特殊情况下。脉诊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

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在辨别脉象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与疗效的高低才是评价中医师的可靠根据,同时,较为准确地据脉断症有其特殊性。

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再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有时宁失其脉证,勿失其病机,诸如外感表征反见里证之脉症,我们应当考虑到外邪化热入里,虚证之人反见实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因虚致实。因此,四诊合参,才是王道。故《素问》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若临床中医师,诊脉高明,疗效显著,可谓完美,这也应当是目前诊断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

2、辨病识疾

“辨病”是”临证”中德第一步,在接诊问患者主诉、病史以及相关西医治疗及检查情况后,首先对于“病”作出“辨”。某种“病”包含了疾病的客观特性与病理信息,早在张仲景时代,对于“病”的辨别诊断就很重视,《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痉病”、“湿病”、“百合病”、“血痹病”等40多种疾病进行辨识的记载,同时也有对于每种病进行不同的“证”的辨别,在当今社会,中医需要掌握一定的西医诊断知识与技能,明确疾病中医与西医的诊断,这与下步的辨证论治有密切联系。

举一例说明:如患者就诊主诉咳嗽多日。这里,首先要结合四诊及发病病史,分析其是外感所致还是咽炎所发(相当于内伤久病)。若是病程短,或伴有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脉浮,西医诊断排除肺部及相关脏器的宿疾后,中医则可确诊其为外感咳嗽。下一步辩证则可用表里、寒热、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来明确证型、确立治则。如果此患者咳嗽反复病程较长,伴有咽干咽痒,呛痰少痰,平素容易声哑不扬。咽部充血,则多属慢性咽炎引发咳嗽,那就可以从经络、肝脏入手进行辨证立法。

因此,“临证观点”的理念是:辨病在先,辨证其后:辨病是辩证的由经,辩证是辨病的深化,是治法的依据。

3、辨证立法

“辩证”是在辨病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症状、症候信息采集、归纳、分析的过程。由于个体体质不同,同种疾病在不同机体内的演变过程反应在外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故同种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也可有同样的症候表现,而出现相同的证型。“证”的辨别直接关系到中医对治法的确立及疗效的保证,所以在对“病”的辨别诊断之后,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将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型”,以便能针对患者的个体确立治疗、治法。

举病案一例:顾某,女,45岁,来诊主诉又肋胀痛多日、西医检查B超及生化检查已明确诊断为脂肪肝。此患者伴随症有困倦、多痰、苔白腻、脉滑或濡,则辨其证型属痰湿困阻:若此患者肋痛明显,口干,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则可辨其证型属痰热内蕴;若同时还伴有唇舌紫暗瘀斑点,胁肋刺痛,则可辨证为痰瘀互结。同属脂肪肝一病,皆为肋痛,证型有异,治则不同。

所以笔者认为,辩证是考验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体现思辨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辨清了证型,就能确立相应的治则,也就会有相应的疗效。如上述证型,属痰湿困阴,则以祛痰化湿为主,因痰湿阻于肝脉,则有肋痛,故可佐以舒肝通络;若属痰热内蕴者,治以清化痰热、疏理肝胆;痰瘀互给者,治宜活血祛痰、软坚散结等。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4、辩证处方

“症状”是辩证和辨病的基本元素,有些病在表象上有若干不同的症状出现。前面所述的“辨病”与“辩证”是依据患者所表现的主要的、作为患者主诉的症状为辨病、辩证的依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一些次要的、看似与主病、主证关系不大的症状进行辨析,以及对复诊时前后症状的变化进行重点关注,这样以便对已确立的治则治法进行佐证或补充,并对处方用药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前所举咳嗽之例,若患者伴有咽痛、口干、鼻塞、头痛、脉浮数,证属风热犯肺,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若还伴有咳嗽痰黄稠,大便干结之症状,在辨证分析时同时根据这些伴随症状,考虑病情发展有由表入里,由卫转气之势;在用药处方中,除用主方桑菊饮或银翘散外,还佐以清热通腑泻热这一环节,加入瓜萎仁、郁李仁、杏仁等宣肺润肠通畅之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此可达到釜底抽薪,降肺气、清肺热的效果。这样既可增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又可预先截断表邪内传化热之势,防其病情发展,深入加重。所以笔者强调: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明确疾病的性质及论治的大方问后,辨症状就能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评估,以补充完整处方用药。这对于次要症状,伴随症状的辨别分析也很重要。

5、辨药择优

在明确诊断、辨清证型、明确治则之后,就是实施治疗处方用药。这项主要通过“辨药择优”来实现的。在选药配伍成方时,笔者在临证多是灵活选用经方、时方,并根据病症予以加减,数之符合患者个体疾病来处方施治。此时最具有特色的是,要重视对同类药的性味、功用、归经的细微差别的“辨析”,进行“一药多效”的变药择优而用。为病寻药、为症择药,选择针对患者病症有多重功效之药来入方。如一首常用方剂“生脉散”(引自《医学启源》),原方山麦冬、五味子、人参所组成。此方本为治疗“肺中伏火,脉气欲绝”,意在“补肺中元气不足”。二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笔者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喜用“生脉散”作为“气阴两虚证型”的基本方,并根据不同的病和个体差异对原方中主药“参”的选用有所区别,充分体现出对“辨药择优”的理念。如对于治疗气度重于阴虚的证型,笔者多选人参或党参入方,并加以灵芝为对药,用以大补元气,以振心阳、助动力;若治肺虚咳嗽日久,两伤气阴,绵绵不愈,则适宜“西洋参”与“黄芪”配伍,即养阴润肺,又益肺气补虚;若用于咽炎,气阴两虚兼痰结瘀滞者,则用“玄参”为宜,以养阴散结;若是皮疹皮炎见气阴两虚者,则用“苦参”主之。由此可见,同为“生脉散”的证治,但用药入方时,还需耐心斟酌药味的差异、所施治的病症,辨药入方,同时还要不违背“辩证施治”的宗旨。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灵魂。处方中的药物配伍与证型要相一致,不可忽视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方药配伍不能杂乱无章。中医学子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注意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也要努力学习现代西医诊断技术与药理研究结果,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虚心的积累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同时耐心体会和积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在临床运用中的细微的差异,已选取最适合患者的药味入方,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方固药。“为病寻药,为证辩药”也是提高中医疗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为您推荐

品百年岁月 阅人间繁华 ——吉华街道长青老龄大学 2024 学年公共文化课再出发

品百年岁月 阅人间繁华 ——吉华街道长青老龄大学 2024 学年公共文化课再出发

为进一步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 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和精神文化需求,吉华街道创新老 年教育活...
专业级家庭影院标杆 爱普生CH-LS12000B使用体验分享

专业级家庭影院标杆 爱普生CH-LS12000B使用体验分享

ARVE Video Embed Please paste Video URL / iframe Embed Code ...
草本精华凝匠心   医道精湛惠今人——访汪清华夏灵宝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太增

草本精华凝匠心   医道精湛惠今人——访汪清华夏灵宝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太增

中医文化承载千年岁月积淀,犹似那翠绿常青、华盖如伞的松柏,满枝皆是智慧的生命之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宝图分馆迎清明:赏古诗词,传承民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

宝图分馆迎清明:赏古诗词,传承民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

清明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宝图分馆于3月23日和24日在金沙童话绘本图书馆和湖畔书院—立新湖自助...
“节”尽所能!与爱普生一起为绿色未来而努力

“节”尽所能!与爱普生一起为绿色未来而努力

有环境,才有未来!精益求精,可持续创新!凭借自身环保优势和多年践行绿色创新经验,爱普生今年成为“地球一小时”活动首家全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