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大国医者——韩世圣


【简介】韩世圣,男, 1952年生,江西分宜人,汉族,九代中医世家传承医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国家执业医师、主任中医师、康复治疗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医学家。

微信图片_20220224144519

现为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国医大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专家,中国十大德医双馨医学家。全国名中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全国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专业副主任委员。中科清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咨询开发部专家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兴康民医学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终身副理事长。获得国家审核任命为“一代宗师,中医学泰斗”称号。

主编专著2部,常务主编8部,参编专著12部,入编大典20余部,发表医学论文50多篇。均在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获取证书多项。早年曾参加以地区行署卫生局组织的卫生工作宣讲团赴各地宣讲。多次评为县、市、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出席会议并获奖,几次参加全省、全国卫生工作会。受到党政领导的接见。   

    16岁开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从事本专业50多年,能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某些顽疾、疑难杂症有一定经验。

 主要擅长各种慢性疼痛、肿瘤、瘫痪。内科“各类杂病”、妇科“经带孕产”、儿科“痘麻惊疳”、外科“痈疽疮疡”,在辩证论治,选方用药,证因脉法,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辩证思维模式及诊疗辩治体系。如辩证抓“证中证”,论治施“法中法”,选方择“方中方”,诊脉定“脉中脉”等。

  2011年4月经国家相关部委等国家医疗机构审核,获得“中国中医名医”称号。2013年经相关部委审核取得国医授徒资格。批准为国医传承人开展授徒工作,联合颁发“国家名医授徒证”。2014年经三审评议审核评上“国医大师”。二部一局发证,官方媒体公布。荣获国家授予大奖多项,获得亚太国际传统医学五星级杰出“名医”称号,世界华人诺贝尔医学贡献奖,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时代楷模”,全国名中医“中医药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医药传承千禧杯金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模范”荣誉和中华国医“五一级劳动英模” 勋章。评上“中国十大国医楷模”,“中国国医之星”称号。当选为香港国际中医人才研究会“国际中医大师”,国家建设健康中国梦——健康大使。获得国家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医疗领域突出贡献专家”。

2011年成为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主任委员,同年任命为“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特色疗法推广工作站”主任。

2012年2月应邀担任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中华名医理事会副会长。

2013年8月被评为“绿色中国——美丽健康大使”。

2012至2015年特邀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届共和国经济建设人物暨科技创新峰会”并荣获科技建设“创新专家”称号,颁发证书和纪念金鼎。授予其单位为“全国医德标兵建设先进诊所”。全国医药科技创新示范单位,“中国民间中医疗法临床示范基地”。获得国家批准成立“江西省分宜县国医堂”,同时授予为国家疑难病定点研究单位。任命为“国医推广大使”,“国家疑难病研究课题组江西省组长”。

2015年评为中华国医导师。

2016年3月被国家评选为“全国诚信医疗单位”。同年5月【中医诊法(韩氏传统疗法)中华国医一代宗师】,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中医药大师授徒基地”,全国中医大师传承。下达公文挂匾,颁发证书授权书。

2021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共同指定的宣传媒体—《第一健康报道》鉴于国医创新医学专家韩世圣老师在中医药大健康领域的突出成绩和创新能力,且被行业认可,经研究决定特聘为“健康中国行动·健康宣传大使”

【相关荣誉证书】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543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28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557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22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15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550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03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33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39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09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44
微信图片_20220224145651
微信图片_20220224150615

韩医师的论《五辨观》辨治体系

论《五辨观》是中医临证完整的辨治体系,韩世圣江西省分宜县国医堂辩证为中医诊断疾病、论治处方之核心。这其中,“辨”字又为关键之所在,若要领悟“辨”字的内涵或是临床熟练运用“辨”法来提高疗效,需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会和总结,并在传统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方能有所发挥。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临证五辨观点”即“辨脉识证、辨病识疾、辩证立法、辩症处方、辨药择优”,就是强调了继承发展中医的“辩证论治”。为提高疗效,须提倡汲取现代医学知识,充分应用现代医学诊断与实验室的技术与“辨脉、辨病、辩证、辨药”临证时灵活结合,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积极整合中、西医可用之术,在“辨”字上下功夫钻研,这样才能发扬中医优势,与时俱进,对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作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不断提高中医疗效,现将其“临证五辨观点”在临床具体运用和思路介绍如下:

1、辨脉识证

 辨脉:

辨脉《古今医案》提出:“脉为医之关键。”那么,何为脉诊呢?脉诊是中医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是根据脉象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辩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脉诊是中医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因中医历代经典著作无不重视脉诊,《黄帝内经》中专论脉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难经》论脉者占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即依据脉之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治法依据病机而立,方药依据治法而出,形成完整的以脉为中心的辩证论治体系,一步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识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因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医脉诊,首先是为了探寻病机,而非症状,中医是通过病机来推断症状。

很多疾病的性质、吉凶顺逆皆以脉断。比如在临床见到尺脉虚的患者,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肾精不足,病人应当出现腰酸耳鸣等症状,应当治以补肾益精,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得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状,大致相当于西医“胃炎”的症状,某些特殊情况下。脉诊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

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在辨别脉象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与疗效的高低才是评价中医师的可靠根据,同时,较为准确地据脉断症有其特殊性。

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再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有时宁失其脉证,勿失其病机,诸如外感表征反见里证之脉症,我们应当考虑到外邪化热入里,虚证之人反见实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因虚致实。因此,四诊合参,才是王道。故《素问》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若临床中医师,诊脉高明,疗效显著,可谓好,这也应当是目前诊断研究的题中之义与目的。

2、辨病识疾

“辨病”是”临证”中德一步,在接诊问患者主诉、病史以及相关西医治疗及检查情况后,首先对于“病”作出“辨”。某种“病”包含了疾病的客观特性与病理信息,早在张仲景时代,对于“病”的辨别诊断就很重视,《金匮要略》中,就有关于“痉病”、“湿病”、“百合病”、“血痹病”等40多种疾病进行辨识的记载,同时也有对于每种病进行不同的“证”的辨别,在当今社会,中医需要掌握一定的西医诊断知识与技能,明确疾病中医与西医的诊断,这与下步的辨证论治有密切联系。

举一例说明:如患者就诊主诉咳嗽多日。这里,首先要结合四诊及发病病史,分析其是外感所致还是咽炎所发(相当于内伤久病)。若是病程短,或伴有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脉浮,西医诊断排除肺部及相关脏器的宿疾后,中医则可确诊其为外感咳嗽。下一步辩证则可用表里、寒热、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来明确证型、确立治则。如果此患者咳嗽反复病程较长,伴有咽干咽痒,呛痰少痰,平素容易声哑不扬。咽部充血,则多属慢性咽炎引发咳嗽,那就可以从经络、肝脏入手进行辨证立法。

因此,“临证观点”的理念是:辨病在先,辨证其后:辨病是辩证的由经,辩证是辨病的深化,是治法的依据。

3、辨证立法

“辩证”是在辨病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症状、症候信息采集、归纳、分析的过程。由于个体体质不同,同种疾病在不同机体内的演变过程反应在外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故同种疾病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也可有同样的症候表现,而出现相同的证型。“证”的辨别直接关系到中医对治法的确立及疗效的保证,所以在对“病”的辨别诊断之后,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将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型”,以便能针对患者的个体确立治疗、治法。

举病案一例:顾某,女,45岁,来诊主诉又肋胀痛多日、西医检查B超及生化检查已明确诊断为脂肪肝。此患者伴随症有困倦、多痰、苔白腻、脉滑或濡,则辨其证型属痰湿困阻:若此患者肋痛明显,口干,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则可辨其证型属痰热内蕴;若同时还伴有唇舌紫暗瘀斑点,胁肋刺痛,则可辨证为痰瘀互结。同属脂肪肝一病,皆为肋痛,证型有异,治则不同。

所以笔者认为,辩证是考验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体现思辨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辨清了证型,就能确立相应的治则,也就会有相应的疗效。如上述证型,属痰湿困阴,则以祛痰化湿为主,因痰湿阻于肝脉,则有肋痛,故可佐以舒肝通络;若属痰热内蕴者,治以清化痰热、疏理肝胆;痰瘀互给者,治宜活血祛痰、软坚散结等。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4、辩证处方

 “症状”是辩证和辨病的基本元素,有些病在表象上有若干不同的症状出现。前面所述的“辨病”与“辩证”是依据患者所表现的主要的、作为患者主诉的症状为辨病、辩证的依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一些次要的、看似与主病、主证关系不大的症状进行辨析,以及对复诊时前后症状的变化进行关注,这样以便对已确立的治则治法进行佐证或补充,并对处方用药的选择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前所举咳嗽之例,若患者伴有咽痛、口干、鼻塞、头痛、脉浮数,证属风热犯肺,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若还伴有咳嗽痰黄稠,大便干结之症状,在辨证分析时同时根据这些伴随症状,考虑病情发展有由表入里,由卫转气之势;在用药处方中,除用主方桑菊饮或银翘散外,还佐以清热通腑泻热这一环节,加入瓜萎仁、郁李仁、杏仁等宣肺润肠通畅之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此可达到釜底抽薪,降肺气、清肺热的效果。这样既可增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又可预先截断表邪内传化热之势,防其病情发展,深入加重。所以笔者强调: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明确疾病的性质及论治的大方问后,辨症状就能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评估,以补充完整处方用药。这对于次要症状,伴随症状的辨别分析也很重要。

5、辨药择优

在明确诊断、辨清证型、明确治则之后,就是实施治疗处方用药。这项主要通过“辨药择优”来实现的。在选药配伍成方时,笔者在临证多是灵活选用经方、时方,并根据病症予以加减,数之符合患者个体疾病来处方施治。此时具有特色的是,要重视对同类药的性味、功用、归经的细微差别的“辨析”,进行“一药多效”的变药择优而用。为病寻药、为症择药,选择针对患者病症有多重功效之药来入方。如一首常用方剂“生脉散”(引自《医学启源》),原方山麦冬、五味子、人参所组成。此方本为治疗“肺中伏火,脉气欲绝”,意在“补肺中元气不足”。二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笔者在治疗多种疾病中喜用“生脉散”作为“气阴两虚证型”的基本方,并根据不同的病和个体差异对原方中主药“参”的选用有所区别,充分体现出对“辨药择优”的理念。如对于治疗气度重于阴虚的证型,笔者多选人参或党参入方,并加以灵芝为对药,用以大补元气,以振心阳、助动力;若治肺虚咳嗽日久,两伤气阴,绵绵不愈,则适宜“西洋参”与“黄芪”配伍,即养阴润肺,又益肺气补虚;若用于咽炎,气阴两虚兼痰结瘀滞者,则用“玄参”为宜,以养阴散结;若是皮疹皮炎见气阴两虚者,则用“苦参”主之。由此可见,同为“生脉散”的证治,但用药入方时,还需耐心斟酌药味的差异、所施治的病症,辨药入方,同时还要不违背“辩证施治”的宗旨。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灵魂。处方中的药物配伍与证型要相一致,不可忽视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方药配伍不能杂乱无章。中医学子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注意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也要努力学习现代西医诊断技术与药理研究结果,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虚心的积累中西医结合的经验,同时耐心体会和积累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等在临床运用中的细微的差异,已选取适合患者的药味入方,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方固药。“为病寻药,为证辩药”也是提高中医疗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国医大师 韩世圣教授论中医脉法

《脉学心法》词话解

脉象是中医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难于掌握,一方面需要熟记背诵,熟悉各种脉象规律,比较、区分和鉴别脉象;另一方面要立足临床实践,长期摸索体会,才能做到心中明了,指下分明。本文以诗词的形式,结合学习应用脉象的体会,从脉要总论,辨虚实、定脏腑、明要素入手,以六脉分类进行比较,阐释脉学的精华和要点,既便于记诵,又可以体会脉学之理和中华文化之美。

脉要总论

辨虚实,知要领,沉取详查分境。脉有力,盛实情,弦滑沉紧形。无力顶,为虚证,细软芤微本性。纲确立,脉分清,虚实手下明。(《更漏子•辨虚实》)脉诊是中医辨明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凡治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王符潜夫论•述赦篇》)。临证之时,脉象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如何执简驭繁?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提出了脉诊以虚实为纲。他说:“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脉虚证虚,脉实证实。“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定。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可以清楚地反映脉的虚实。沉而有力,为实;实证之脉,还有弦脉、滑脉、紧脉、实脉,证实则脉实。沉而无力,为虚;虚证之脉,还有细脉、微脉、芤脉、软脉、虚脉,证虚则脉虚。

五脏脉生成,左右分明。心肝肾脉左边行,肺脾肾门依右呈,脏腑相应。寸候上焦层,关逮中庭。尺钤应对下焦营,寸口三焦分脏腑,历代传承。(《浪淘沙.定脏腑》)脉象分为三部九候,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沆三候,即三部九候。寸口脉又分别对应相应的脏腑,在左手寸关尺,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肾水)、腹中。在右手寸关尺,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命门)、腹中。

中医将人体躯干划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中焦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中医寸口脉诊法,遵循“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用寸、关、尺三部分候上、中、下三焦。《难经》对寸口缩影定位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浮中沉候位中求,脉体窄宽留。力分大小,率呈快慢,律要整齐优。脉幅振动虚实辨,形似细分由。指下难明,心中易了,千古脉难谋。(《少年游•明要素》)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若在诊脉中,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则对于脉象的把握有极大的帮助。脉位分为浮中沉三候,脉浮邪客于表,或热盛所迫;沉为气血虚衰,或为邪所缚。脉体分为宽窄、长短,脉体长宽,则正盛邪盛,正邪交争;脉体短窄,则正气虚衰。脉力的大小即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是判断虚实的纲领,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脉率有快慢之别,一般而言,脉象快以表、热、实居多,脉象慢以里、虚、寒为多,虚实之辨,结合沉取有力无力分之。脉律以整齐无歇止为常,若出现歇止,脉律不整,快而—止为促脉,缓而一止为结代脉。脉幅,脉的振幅有大小之分,振幅大则气血盛,振幅小则气血衰。脉形,即脉波形态的变化,表现为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如滑脉往来流利,涩脉往来艰涩,弦脉端直以长等。

脉之变化多端,但不外七要素之变,脉象的变化取决于气血,气血的变化不外正虚和邪扰,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纲,明乎于此,又加以临床时日,则能心中了然,指下分明。

脉象分类

脉象种类繁多,但有规律可循,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分类,便于学习、鉴别和掌握。

洪脉浮,濡脉浮。轻取寻之浅表谋,水中漂木游。热为由,湿为由。热盛如洪滔妄流,湿虚溶细求。(《长相思•浮类脉》)浮脉、洪脉、濡脉均为浮类脉,脉象浮在浅表,轻取即得。浮脉,浮在浅表,如水漂木,一般见于表证。洪脉,脉来浮大,状如洪水;多由内热亢旺,血流充盈,其势汹涌,故见洪脉。濡脉,浮而细软,主湿邪,气虚;湿邪多濡,脉象濡软;气虚动力不足,亦见濡脉。

伏脉沉,弱脉沉。至骨推筋重按分,投石水底根。气难伸,血难伸。气血虚衰沉细寻,痛厥伏隐因。(《长相思•沉类脉》)沉脉、伏脉、弱脉均为沉类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推筋至骨始得,如石投水,主里证,有力无力为辨别虚实的纲领,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伏脉,较沉更甚,脉来隐伏;多见于厥证、剧痛,导致邪气闭阻,气血不能宣通,出现伏脉。弱脉沉而细软,重按始得;多因气血虚衰,不足以充盈血脉,故脉象沉而无力。

缓脉迟,涩脉迟。脉至姗姗缓慢姿,止歇结代知。湿滞时,瘀滞时。血少津枯艰涩持,湿邪脉缓驰。(《长相思•迟类脉》)迟脉、缓脉、涩脉、结代脉均为迟类脉,脉率较慢,一息不足四至。迟脉,主寒;寒邪凝滞,脉来迟缓。缓脉,往来从容和缓,主湿;湿邪所困,气机被抑,脉稍怠缓。涩脉,来去艰涩,迟细而短;多为气滞血瘀,或津枯血少。结代脉,脉律不齐,缓时一止;气血虚衰,或气结血瘀,脏气虚衰,致脉流不能衔接,故脉象迟缓而有歇止。

疾脉欢,促脉欢。迅速来回应指尖,

止歇促脉连。热盛蛮,邪盛蛮。热扰阴伤脉疾还,正虚元损牵。(《长相思•数类脉》)数脉、疾脉、促脉均为数类脉,脉率较快,一息超过五至。数脉,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主热;邪热鼓动,血流加速则脉数。疾脉,脉来迅疾,一息七至,多为阳热极盛,热盛伤阴,或元气将脱,或虚阳外越,病多危重。促脉,脉律不齐,数时一止;多为热盛,阴亏,脉气不能衔接。

细脉连,微脉连。重按空虚轻取纤,如丝若线般。气行艰,血行艰。极细模糊微脉偏,清晰细脉源。《(长相思.虚类脉)》虚脉、细脉、微脉、软脉、芤脉均为虚类脉,轻取无力,重按空虚,脉象细软。虚脉,气血虚衰,气不足以行血,血不足以养气,故脉来无力。细脉,应指细小,脉形如线,气血不足,无以充盈脉管,故见细脉。微脉,极细无力,甚至模糊不清,多为阳气衰微,不能推动血脉而成。软脉,脉来柔软,浮细无力,主虚,主湿,气血虚衰,湿阻气机皆可形成软脉。芤脉,浮大而中空,主津伤、亡血、失精之证,阴耗阳无所依而浮越,形成芤脉。

滑脉知,弦脉知。滑紧弦洪咏属实,按之力道施。邪盛之,正盛之。寒紧痰滑弦滞兹,正邪相搏持。(《长相思•实类脉》)实脉、滑脉、紧脉、弦脉、洪脉均为实类脉,浮沉皆见,应指有力。实脉,邪盛正不虚,正邪激烈交争,脉象充实,搏动有力。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多因痰多、食滞,邪热较甚,造成气盛血涌,故脉来流利圆滑。紧脉,脉势紧张有力,按如转索;主寒证、痛证,寒性收束,脉来搏动有力。弦脉,挺直如弦,端直以长;肝气不疏、气机阻滞,气滞血脉受阻,脉气不柔和,故见弦脉。洪脉,形大满指,轻按便得;多为里热盛,血气燔灼,鼓动气血致洪大脉象。

熟练掌握脉象是每个中医人必做的功课,除了熟悉脉学理论,还要勤于临床,才能得心应手,指下分明。

国医大师韩世圣新作:

行香子*喜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夏奥成功,冬奥行来。盼冰雪健将称奇。练兵抓紧,实战飞骑。慧眼迎客,同迎胜,共迎旗。

跳台滑雪,冰球舞蹈,凭赛场强手争魁。心怀祖国,重任腾飞。众民心旺,信心有,永心齐。

七律•喜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五环焕彩北京扬,冬奥迎春国运昌。

竞技风威如虎跃,出场雷激似龙骧。

鸥飞海阔东方灿,凤舞天衢华夏翔。

赛事大同无远客,高端盛会耀辉煌。

江城子* 北京冬奥会

立春冬奥我为东,雪冰彤,碧苍穹。各国来仪,云聚到京中。设宴歌迎宾客至,欢笑语,乐融融。

健儿风发八方雄,意从容,贯长虹。豪气冲天,拼搏建奇功。竞技场中龙虎跃,丹桂折,斩金丰。

七律 * 北京冬奥开幕式

鸟巢焰火罩长城,环宇健儿集北京。

雪岭跳台织锦绣,冰丝飘带竞峥嵘。

拼搏鳌战金牌梦,奋斗赢勋青史名。

四海聚焦观盛典,五环凝聚大家庭。

七律*北京冬奥闭幕式感吟

冬奥垂帘留美名,热歌狂舞颂升平。

冰环共洽蕴离意,雪火同融涵别情。

竞赛了完欢乐聚,硝烟吹散爱心萦。

鸟巢折柳礼花绽,打破藩篱日月明。

满江红• 春歌——贺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

寅虎新正,都门闹、轰轰烈烈。

地球村、空前汇聚,十方英杰。

冰道猛追千里梦,雪车飞碾初更月。

待夺冠、泪雨化虹霓,朝旗悦。

亲尝过,元宵热。牵挂着,中华结。

把东方文化,全球兴发。

多次竞争当对手,一张拍照萦霞血。

常来往、冬奥是金桥,铺遥辙。

《迎春曲》七律

雪兆丰年沁土香,春回大地送荣昌。

风摇杨柳增诗意,日暖山川赐瑞祥。

十万铁牛田里疾,百千靓女画中忙。

何人椽笔摹奇景,情寄神州彩卷长。

《壬寅新春》七律

一啸山林动晓晖,纷纷寒絮换红菲。

腾空仙蕊暖侵目,接地香风轻拂衣。

旷宇澄清瘟疫没,万邦亲睦祉祥归。

苍黎梦里复兴路,顺水顺潮添虎威。

诗词/七律《春暖》

天晴原野碧空明,燕舞莺歌醉墨情。

嫩绿凝香迎细雨,娇红含笑送寒冰。

清风阵阵庭前过,爱侣双双陌上行。

桃李花开春日暖,轻烟淡雾柳枝青。

《晓春逸事》七律

野渡熏风紧绕城,禾田细雨促农耕。

云开四月堤遮柳,日暖三旬水漫筝。

国运深酬防控好,家门喜看笑谈轻。

重来岗址迷花窖,履作仙人掌外莺。

为您推荐

“跨越音符的边界:盐田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启动《真人图书馆—音乐之子出海记》序章”

“跨越音符的边界:盐田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启动《真人图书馆—音乐之子出海记》序章”

4月22日下午3点,盐田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迎来了423世界读书日的序曲,启动了《真人图书馆—音乐之子出海记》主...
遇“建”春天,中国二冶融泽中心春日建设正当时!

遇“建”春天,中国二冶融泽中心春日建设正当时!

万物竞发向春来,项目建设战正酣。早春三月,正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廊坊融泽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洋溢着奋斗、...
匠心筑造,建设临空品质金牌路

匠心筑造,建设临空品质金牌路

世界向东,首都向南。临空经济区地跨北京市和河北省两地,是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域。空铁联运的通达之城、中国韵味...
新型建筑分公司:传播文明风尚 彰显企业担当

新型建筑分公司:传播文明风尚 彰显企业担当

播种一粒文化的种子,让传承成为习惯,让文明得以培育。近年来,中国二冶新型建筑分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东海社区|朱丽亚老师带来北宋春天故事《你看见喜鹊了吗?》

东海社区|朱丽亚老师带来北宋春天故事《你看见喜鹊了吗?》

人间四月,春林初盛。为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一强四好一满意”目标,让大小朋友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